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20080424【自由時報】~ 針灸治療膏肓痛


【膏肓痛】在民間泛指背部肩胛骨靠近脊柱端部位的肌肉痠痛,由於這個部位缺乏強而有力的肌腱支撐固定,因此很容易因不良姿勢而造成肌肉磨損受傷。
【病入膏肓】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古人認為心的下方有一小塊脂肪稱為【膏】,橫膈膜上方有一層薄膜稱為【肓】,膏肓之間屬於藥力難以抵達的地方。【病入膏肓】出自【左傳】中的一段典故,話說晉景公因為生了重病,延請秦國一名叫做緩的名醫前來醫治。在醫生還沒到的時候,晉景公做了一場夢,夢中有兩個小孩在互相交談,一個說:『聽說緩這個名醫很厲害,我們要逃到哪裡去啊?』另一個回答他:『放心,我們現在躲在心臟下面、橫膈膜上面,就算是名醫也束手無策的!』等到幾天後,緩這個名醫為晉景公診治之後,告訴晉景公說︰『大人,您的病在心之下、膈之上,已入膏肓,針灸達不到那裏,藥物運行也到不了,沒辦法治了』後來晉景公果然死了。因此後人便用【病入膏肓】來形容病勢嚴重。
人體背部也有一對膏肓穴,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吋,大約在肩胛骨內側緣靠近脊柱的地方,中醫認為這個區域偏於軀幹的上方,類似軀幹的蓋子,濕邪進入體內化為雲霧非常容易上升積聚在這個位置造成肌肉僵硬痠痛,也就是老一輩俗稱的【膏肓痛】。
臨床觀察【膏肓痛】的族群以上班族居多,而且都市人居多,其原因大概有1.不當姿勢並且缺乏運動 2.過度食用冷飲 3.長時間作息不正常,剛開始發病的時候都只是稍微肩頸僵硬,轉動脖子時有卡卡聲響,經過一段時間便會開始覺得肩背肌肉有拘急感,手臂做抱胸運動時會覺得背後有筋肉拉住的感覺,等到嚴重時甚至連手臂都無法上舉,甚至有痛徹心扉的症狀。
在中醫治療膏肓疼痛,以針灸療法對膏肓痛最為有效。有人主張從膏肓穴下針,但是這個地方極容易造成外傷性氣胸,依照日本學者的解剖研究,膏肓穴的安全深度為19mm,但是縱使醫生有十分豐富的經驗,也無法保證其下針安全性。
不過中醫的奧妙可是能讓大家都無法摸透,目前從下肢的穴道來治療【膏肓痛】也能夠在百分之80以上的病人得到立即改善的特效,正所謂 【近病遠治,頭痛醫腳】。下肢的穴道我們所用的是對側的《陽陵泉》、《足三里下一寸》,針下得氣後會有極為酸脹的針感,此時讓病人伸展轉動手臂便能發現背後那種拉住的感覺不見了,而且手臂持續轉動來帶動肩胛骨時,會越動越輕鬆。
病人在針灸之後必須盡量作息正常,平常工作時必須注意姿勢,有時間就必須起身活動筋骨,重要的是平常盡量少喝冷飲,很多治癒患者常常因為又多喝了幾杯冷飲而感覺背部肌肉隱隱作痛,不得已又前來就診挨針,通常只要秉持上述原則便不會復發惱人的【膏肓痛】。

20080406【自由時報】~ 肌肉骨骼疼痛之中醫食療養生



人的各種動作需要靠肌肉與骨骼合力完成,骨骼需要肌腱牽引來做各類動作,肌肉則靠肌腱附著在骨骼上來牽動骨頭。中醫主張【肝主筋】、【腎主骨】,因此肝腎虧耗的病人常常會在伸展身體時發出卡卡異聲,甚至有類似關節生鏽劈哩啪啦的怪聲。
俗稱【筋路壞】的患者在現今社會有年齡層下降的趨勢,腰酸背痛、膝蓋無力、關節容易發出異聲的症狀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因為現今社會緊張,加上作息不能如農業社會般的正常,因此出現很多未老先衰,肝腎無力的【假老人】。針對這類平常疏於養生的人,自古以來便有許多相當有療效的方子來治療,如《千金方》中提到的獨活寄生湯、《萬病回春》的疏經活血湯,這些都是經過千錘百鍊而流傳至今的有效中藥藥方。
【藥補不如食補】,翻開藥書,我們可以找出許多顧肝補腎的天然素材。顧肝類的蔬菜如莧菜清肝火治目赤、芹菜可以平肝清熱,補腎類如栗子可以補腎強筋。而針對懶人想一吃多補的,我們也能找出許多既顧肝又補腎,並且能針對肌肉骨骼酸痛問題有療效的食物。
黑大豆︰補肝腎,壯筋骨,治耳聾目眩,腰膝痠軟。
鱔魚︰補氣養血,除風濕,治關節疼痛。
麻油︰益氣血,補肝腎,烏鬚髮,壯筋骨。
韭菜︰益腎陽,暖腰膝,治陽痿遺泄,腰膝關節不溫疼痛。
桑椹︰滋陰補血,養肝益腎,治療頭暈耳鳴,失眠健忘,關節屈伸不利。 芝麻︰補肝腎,潤五臟,治療頭髮早白,腰痠腳無力,頭暈耳鳴。
預防勝於治療仍然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平常需要多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工作一段時間後就必須休息來鬆弛緊繃的肌肉,至於熬夜傷肝則是一大禁忌,少喝酒及忌食生冷也是養生原則,如此方能遠離酸痛,常保好筋路。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20080306【自由時報】~ 中醫治療口苦


口苦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症狀,就是時常覺得口中帶有一股苦味,喝再多水也無法改善這種症狀。這種症狀很早之前就已經記載在【黃帝內經】裡面,它以【膽痹】為名來形容以口苦為主症的疾病,這指出了膽熱、肝熱是形成口苦的主要病因,也跟民間認知的【口苦即是肝火大】相當雷同。
現今則認為口苦是因多種臟腑病變而產生的症狀,曾有人統計184例口苦的患者,發現以消化系統疾病最多,佔了42.8%,呼吸道系統疾病則佔了22.5%,癌症則佔了第三位達15.2%,因此治療口苦便必須從許多方面仔細辯證來以求最大療效。
【膽熱口苦】常見頭暈目眩,口苦,甚至偶吐苦水,偶爾發熱,偶爾怕冷,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肝火口苦】常見頭痛,口苦,脾氣壞、性急暴躁,面紅目赤,可用龍膽瀉肝湯治療。
【胃熱口苦】常見口渴口臭,牙齦腫痛,口苦便秘,可用清胃散治療。
【心火口苦】常見心煩失眠,口乾口苦,舌尖紅,小便黃,可用黃連瀉心湯治療。
【脾熱口苦】常見腹脹悶,噁心嘔吐,食慾差,大便不暢,用茵陳蒿湯治療。
而在具體治療中也可選用多種藥物來幫助療效,如生地、知母、石決明可滋陰養血,育陰潛陽,酸棗仁、柏子仁、百合可用來清心安神,柴胡、鬱金、枳殼等舒肝解鬱,用梔子、黃芩、黃連等清熱安神並治療口苦。
建議患者盡量不要攝取過度油炸的食物,避免腸胃燥熱而引起口苦。保持早睡習慣,避免熬夜來保護肝臟,以免肝膽火熱上逆導致口苦。